close

  中新網6月3日電 日本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2013年12月面向1649名大學生開展的調查顯示,與2007年所做類似調查相比,每周在課程預習、複習及作業上花費時間達6小時以上者占28%,比2007年下降4個百分點;完全不學習者有16%,比2007年增加3個百分點。日本新華僑報2日刊文稱,大學生“不愛學習”的現狀不容忽視。而中日兩國大學生“不愛學習”的態度,折射的深層次問題,尤其值得深思。
  文章摘編如下:
  在2012年3月舉行的部門會議上,針對本國大學生相比美國大學生學習時間較短,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表示,“有必要改善大學本科教育課程”。近年來,激發學生自主性的主動學習和項目式學習等模式也開始被日本高校引進。此次調查中,認為課程內容為引發學生興趣“下了功夫”及“下了一定功夫”合計占67%,比2007年增加8個百分點,認為上課過程中“有讓學生參與的機會”和“能夠陳述自己的意見以及想法”的比例也有所上升,都體現了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效。但是,
  無獨有偶,中國社會科學院公佈的《2012社會保障綠皮書》顯示:目前,中國大學生的在校時間,已從80年代的長達246天減至172天。考慮到每日平均課時的長短不同,其學習狀況究竟如何,是不難想象的。
  當然,作為步入社會的前奏,大學生活不應只有埋頭苦讀。但是,加以比較便會發現,中日兩國大學生“不愛學習”的態度,除了原因有類似之處,其折射的深層次問題,尤其值得深思。
  首先,中學與大學生活差別較大,對這種轉變,新生在入學之初倍感不適,在所難免。此時,若得不到必要的指導,能否剋服阻礙,順利開始新生活,勢必存在不確定性。
  儘管學生數量有所減少,學歷社會的風氣,名校情結的影響,還是使中日兩國的學生從小就面臨激烈的競爭。進入大學後,升學問題暫時不復存在,加之主要由父母承擔各項開銷,壓力比先前驟減。此種狀態,恰似長期緊繃的弓弦突然鬆弛。學習已非生活中的必須和唯一,也遠不如社交、娛樂等輕鬆有趣豐富多彩。然而,大學生雖已離開父母,心理上並未完全成熟,自我約束能力往往較弱,而中日高校普遍“嚴進寬出”,對在校生缺乏有效管理。由是,大學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乃至荒廢學業,也就不足為奇。
  其次,除了缺少學習動力,教學方式和內容陳舊,不能很好地滿足當今大學生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其對學習的厭倦情緒。
  不僅日本,“改革”也是中國高等教育近年的關鍵詞。但改變沿襲多年的傳統,非一朝一夕即可見效。而由於“少子化”、獨生子女政策等因素,“90後”大學生從小備受父母寵愛,抗挫折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有限。遇到不順,更易於傾向放棄努力而非堅持不懈。
  再次,求職難的嚴峻現實,也迫使大學生在求學同時不得不為未來早做打算。
  雖然擴招為更多的年輕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就業崗位日趨飽和且經濟增長放緩等,也導致了“畢業即失業”的不爭事實。大學生涉世未深,想要在激烈程度不亞於入學考試的求職競爭中增加籌碼,參加社會實踐必不可少,這樣一來,難免擠占學習時間。
  日本文科省2010年的調查顯示,從幼兒園到高中15年的學費總額,全部上公立和私立學校分別為504萬日元、1702萬日元。中國社會科學院《2012社會保障綠皮書》指出,中國大學的學費從1989年以來上漲了至少25倍。培養成本有增無減,大學生卻厭煩學習,扭轉現狀,有待個人、學校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李喆)  (原標題:日華媒:中日大學生不愛學習 折射深層社會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b30ibej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